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
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关系。亲子关系为孩子与其他人的关系设定了一个标杆,好的亲子关系是能够带来好的事情,下面看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
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1
一、导致青春期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不堪重负
有的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心理趋使下,希望自己的孩子“语数外史地生”门门优秀,琴棋书画行行精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顾孩子的反对,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把孩子的时间填的满满的,使孩子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一旦孩子考试分数稍有退步,家长就忧心忡忡,唉声叹气,甚至对孩子冷嘲热讽,严加苛责。可以说,父母在“都是为了你好”的说辞之下,使爱变成了负担,变成了压力和引发矛盾的导火索。
2、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使孩子不胜其烦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愿意把父母的话当作为权威,而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了解并尊重孩子的这种心理,他们习惯于认为孩子还太小,什么都不懂,他们应该为孩子负责。因此,大到人生理想,小到穿衣戴帽,他们把一切都为孩子安排好,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旨意来做一切事情,总是跟在孩子身后没完没了地提醒孩子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可否认,家长做这一切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但在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逐渐觉醒的孩子心里,父母的这种安排无异于一种痛苦和束缚,而家长喋喋不休的提醒,对孩子而言更是折磨和“精神暴力”。由此,孩子的“独立”诉求和父母的约束惯性使得亲子之间很容易产生冲突。
3、亲子缺乏有效的沟通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轻易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认为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无话不谈是幼稚的表现,父母也常因为忙于工作很少有意识地和孩子沟通,只是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管理”孩子。沟通的缺乏,使父母和孩子之间失去了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孩子不明白父母对自己的“严格管理”的真正用意,而是仅仅从浅层和表面上将其解读为嫌弃和“不爱”。
4、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所有要求都应该去满足,孩子的一切错误都可以被原谅;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任性、自私、不体谅父母。一旦自己的要求(甚至是过分的要求)被父母拒绝,他们就会对父母怀恨在心,甚至大打出手。一个孩子若是不知道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基本的家庭伦理规范,对父母恶语相向、拳脚相加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改善亲子关系的策略
1、不要给孩子过高的要求和过多的约束
减少亲子冲突,首先要卸下孩子身上的重负。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给孩子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不要只看重结果,只要孩子努力了、进步了,就值得肯定;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同时,家长要用孩子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要过于严格。虽然孩子渐渐长大,但是毕竟只是孩子,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自然越看越不顺眼。父母应当全面地看待孩子,发现“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发现孩子为了完善自己做的点滴努力,并及时给予表扬。家长的鼓励会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他们会以更好的表现来予以回报。
2、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和游戏的玩伴
家长不要时时都摆着父母的威严,让孩子觉得难以接近,而是要多拿出时间来和孩子谈一谈,做孩子的忠实听众,使孩子有话敢和父母讲,把父母当成倾诉的对象。父母不但要做孩子的心灵朋友,用爱心陪伴孩子成长,还要尽可能找些机会来陪孩子玩。千万不要因为工作忙碌就忽视了和孩子共度美好时光,一块做闲事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大有裨益,例如给孩子讲故事,一起放风筝等。和孩子一起玩,是家长了解孩子的良好途径,也是消除矛盾、建立感情的良方。
3、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把爱转化成了对孩子的高要求,让爱成为负担,还有的父母不善于用语言和行动把爱表现出来,仅仅把爱藏在心里。这样的方式,使很多孩子误以为父母不爱自己,进而对父母产生“既然不爱我,何必要生我”的怨恨和“你不让我好过,我也要让你难受”的报复心理。因此,家长仅仅爱孩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正确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我们所说的爱不是溺爱,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有求必应。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或者做得令人满意的时候,给孩子真诚的鼓励和赞美,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当孩子遇到不顺或者做得令人不满意的时候,送上理解和安慰,让孩子觉得父母愿意帮助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孩子是十分敏感的,父母是出于真心还是敷衍,是赞美还是否定,是关注还是置之不理,他从话语、眼神甚至是一声叹息中都能体会得到。如果父母让孩子体会到了爱和关怀,他就会用他的方式来回报一份爱和理解。
4、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能力
家长不要两眼只盯着孩子的成绩单,要以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给孩子必要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使孩子具备尊老爱幼的观念;不要“不求回报”地爱孩子,要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辛苦,懂得父母的苦心;要引导和训练孩子具备起码的同情心,使孩子能够体会他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辨别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感受。
5、正确看待孩子的不听话,允许孩子适当不听话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什么不好的事情,而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不听话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其次,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更容易成才。有俗语说:“不听话的小子是好的,不听话的姑娘是巧的”,虽然这句话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许多调查都表明,不听话的孩子在创造力等方面都优于老实呆板的孩子。明白了以上两点之后,家长就要适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忧心忡忡或者非要通过各种方式逼迫孩子听话。
6、尊重孩子的独立诉求,用适当的技巧消除孩子的反抗心理
有些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命令”(“你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而不说明要求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虽然这样的要求本身也许没有什么不当之处,但是孩子很容易理解成父母是霸道的、无理的,从而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提出以上要求的同时做好说服工作,告诉孩子为什么“九点之前必须睡觉”“看电视的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就更容易接受一些。此外,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时候,不妨把“快去……”“不要……”这样的命令语气换成“我建议你去……”“我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的商量语气,给孩子一点自由选择的空间,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
7、正确处理亲子冲突事件
有研究表明,冲突事件的解决策略会影响到亲子双方的心理调适。在发生亲子冲突时,家长应该避免以暴制暴和妥协退让两种极端做法。以暴制暴也许会暂时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加深亲子之间的对立和仇恨。曾有一个父亲,在儿子打了自己后叫人把儿子绑了起来。这个孩子在事后对我们讲述这件事情时狠狠地说:“有朝一日龙得水,必叫黄河水倒流”。可以想见,一旦孩子有了足够的力量,他必定会以更有力的方式予以还击。和以暴制暴一样,盲目地妥协退让也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家长妥协的结果,必然会使孩子获益,这就等于告诉孩子:暴力是可以让家长让权的,是可以使自己得到好处的。当孩子再次需要扩展他的权利界限时,就会再一次突破亲情伦理的底线,使恶行逐步升级。
“中国十大杰出母亲”之一的杨文女士在被问到与孩子相处的秘诀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孩子当大人来要求,也不要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作小孩来管理。”如果所有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都能记住这句话,也许他们的脸上会多一份欣慰,少一份无奈和痛苦。
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2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紧张亲子关系根源
1、紧张的亲子模式,由来已久,存在已久。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父母是多么的疼爱孩子,尽力的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什么上小学以后?会出现以上的问题呢?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和孩子都没有从,原来母慈子孝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角色转换。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对上学这个角色的转换,没有完全适应。还停留在,六岁之前的状况。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家长和孩子,根据成长年龄阶段不同,需要有所调整有所转变。
2、十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看法和处理方式。家长如果一味的只是过度保护式,干涉式,家长权威式,说教式,往往会引起孩子情绪的不满,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冲突。
3、认真倾听孩子跟你说的话,允许孩子和你有不同的意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关系。互相可以说出彼此想说的心里话,分享并讨论,分享彼此的建议,进行推理比较,互相融合,找出合适的办法。
谈到这一点,可能有许多朋友感到头疼。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和孩子做朋友,如何才是合理的朋友式亲子关系。
有句话叫旁观者清,所以,如果有类似长沙这样亲子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个人建议还是寻求专业人士进行帮助,可以系统的进行分析判断,共同寻求解决的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亲子模式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家长,保持静待花开心态的过程。
希望每个孩子,都像那追逐着阳光,绽放笑颜的太阳花一样,笑靥如花,快乐的成长!
初中亲子关系紧张原因3
不良亲子关系的表现
1、 亲子间互动内容单一、贫乏
当代父母由于受功利主义和智能中心主义观念的侵蚀和影响,被应试教育重重包围,致使他们大多只重视子女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了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时,甚至全家人只围着孩子的分数转,随着分数的高低起伏,而或喜或忧。因此学习与学习成绩成为父母在家中和孩子谈论最多的内容,甚至成为饭桌上的固定谈话节目,而且父母总是一遍遍地唠叨和说教。
除此之外,相当多的父母和子女的对话内容非常单调、贫乏,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感到无话可说,无可交流。由于“话不投机”,青少年与父母之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和理解不足。其实,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琐事、自然奇闻、科学知识、伦理道德、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以及与孩子年龄相符合的性知识,都应该成为父母和子女对话的内容。作为正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
再则由于父母对孩子成绩的高期望值及父母的重复唠叨,这给子女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子女成为挣分的机器,沦为分数的奴隶。子女在这种单调、紧张、高压的家庭氛围中,常常处于抑郁寡欢的心境状态,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不良反应。而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见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滋生出逆反和对抗的情绪,长期这样亲子之间将会出现紧张的局面。
2、 亲子之间沟通程度不高,沟通困难,代沟明显
由于许多家长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
两代人由于生活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无话说,交流沟通出现障碍。据心理咨询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现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从不与父母交谈。该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而我们知道亲子关系具有天然的血缘关系,有共同的生活基础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亲子关系本该是融洽、和谐和亲密无间的,但事实上却存在无话可说和无法交流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
3、 亲子间互动的方式:重惩罚,轻奖励
“不打不成才"和“棍棒之下出孝子”似乎已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古训,打骂似乎成了孩子成才的法宝。时至今日,父母根本不考虑子女的人格尊严和心理状态,野蛮、粗暴的体罚及训诫性的言语仍为广大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主要手段。事实上,过多地使用体罚及恶语,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会挫伤他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父母希望子女接受的事物反而遭到他们的厌恶,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不少家长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必须采取训导的方式,于是批评、指责、规劝整日不断。家长的刻板、乏味、重复的说教模式,根本不给孩子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也不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听到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变成了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说教,而子女只能低着头听,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收不到正面的教育效果,还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这样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甚至对抗和我行我素的情绪,并使亲子间情感疏远。
4、亲子间接触不足,难以满足青少年成长的需求
当今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迫于生计,不少父母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亲子间互动频率较低。有的家长只是在饭桌上或睡觉前,甚至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才回过头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有的也只是家长烦恼情绪的发泄或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老生常谈,更有广大农村父母纷纷背起行囊加入城市农民工的行列,将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或亲戚,使亲子间的互动完全缺失。
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比较淡薄,既不想知道孩子怎样生活,也不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对其放任自流。由于亲子间接触不足,互动频率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关心,不能向父母倾诉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和疑惑,亲子间感情得不到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亲子间的感情也易疏远。
5、亲子关系“边缘——中心”格局极端化,甚至出现对立的紧张格局
一方面,相对于子女而言,父母占有年龄、经济、生活经验等方面绝对优势的资源,而处于中心、主控的地位,子女却处于边缘、被动地位,形成不对等的两极。这样,在片面追求升学等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断地将自己的意志深化、发展。他们通常居高临下,以自己的方式来审视孩子的境况,以自己的蓝图来规划、设计孩子的生活、学习,强制性地输出自己的指令,无视或忽视子女的现实需求和发展可能。
另一方面,由于夫妇双方都参加劳动来维持生计,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抱有“自己怎么苦也不能苦可孩子"的朴素思想,结果便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孩子成为“小皇帝”、“小公主”。当然这种满足大多都局限在物质方面。这样不讲方式的过于溺爱孩子,将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和感恩的心。父母的巨大付出与子女的不知回报对照,也会使亲子间的关系严重失衡。
据《北京晨报》报道,过去常被人视为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正在出现让人震惊的裂痕。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在一些孩子眼中,父母甚至成了“蛋白质”=“傻蛋+白痴+神经质”。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由此可见,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而却极不相称的排在了后面。这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现实中亲子关系的状况。
亲子间由于矛盾的潜伏和累积,更有甚者亲子间会出现激化和对立的局面。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总会看见有个别家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极为紧张,甚至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我们也会在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如几年前浙江金华一学生杀母案。也有父母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差或犯错误,父母一怒之下将孩子活活打死的。当然尽管这些事件不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但水面下还隐藏着巨大的冰山之基。这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亲子间的矛盾。